圖片來源:網絡
極智嘉成功摘得“全球倉儲AMR第一股”桂冠,徹底打開了機器人港股上市的通道,掀起機器人企業向港交所遞表的熱潮,也引起了A股市場異動——智元機器人花21萬取得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的控制權,這一切似乎都展示了機器人產業在資本市場上的高歌猛進,但大好形勢下,背后也存在許多隱憂。
一、一線融資進入冰點,積極上市不得不為
在資本市場的浪潮中,首次公開募股(IPO)一直備受矚目,它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里程碑,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7月9日,移動機器人廠商極智嘉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總額超27億港元,創下了迄今為止機器人企業港股IPO募資規模最高紀錄,也是2025年以來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業IPO。盡管上市首日,港股三大指數同步下跌,但其股價表現亮眼:當日收盤17.7港元/股,漲5.36%。
極智嘉上市,創造全球行業資本化里程碑,更開啟了公司技術商業化和規模擴張的新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印證了資本市場對于倉儲機器人賽道的戰略共識,以及對極智嘉商業化能力和技術價值的認可。
極智嘉的順利上市開啟機器人在港上市的黃金賽道,打開了這萬億風口,產生的“磁場效應”持續放大,成為其它機器人股尋求港股上市的驅動力。加之,去年8月,港交所更新了上市規則第18C章,允許市值規模較小、尚未盈利的特??萍计髽I赴港上市,使不少在A股已經陪跑多年,仍然未能迎來“上岸時刻”的機器人產業鏈企業轉向港股。
于是機器人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在港交所沖刺上市的熱潮,港股市場的準入門檻下調等利好信號,使其成為眾多機器人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優選之地,如云跡科技、仙工智能、斯坦德、翼菲科技等企業均以18C特??萍计髽I身份遞表。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已有17家機器人企業向港交所遞表,沖刺港股IPO。還有超10家機器人產業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計劃。其中,就有6家公司在今年6月密集遞表港交所,成為遞表高峰期。按這個速度,后半年遞交申請的機器人公司將達數十位,受理的機器人企業會形成密集隊列,可能成就了今年為港股大年。
遞表企業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機器視覺等領域,范圍廣泛:移動機器人公司斯坦德機器人、凱樂士;工業機器人公司埃斯頓、翼菲智能;也有面向家庭或商業場景的機器人公司云跡科技、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科技、割草機廠商樂動機器人、具身家庭機器人廠商臥安機器人……業務各異。
遞交申請的廠商,既有初次遞交港股IPO申請的新秀,也有A+H計劃兩地上市布局的行業老炮,有一些是細分領域龍頭,例如極智嘉是全球最大的倉儲履約AMR解決方案提供商、埃斯頓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國產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廠商。
港股已上市的越疆機器人、優必選,近日,上市的極智嘉,都打造商業化稀缺樣本,成為后來者的范本,而6月23日在港交所掛牌并上市交易三花智控,順利完成了 “A+H”股的雙平臺布局,成為兆威機電、埃斯頓、石頭科技等A股公司推進A+H股布局的典范。
港股對技術稀缺性、全球化布局更為寬容,尤其18C章為未盈利企業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恰巧與機器人“未盈利但需高頻融資” 的行業特性精準匹配。并且IPO周期短(6-8個月)對于急于上市的機器人企業有巨大的吸引力;上市后6個月可增發,能高效融資,這使一些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登陸港股,布局“A+H”股的雙平臺的原因所在。
機器人賽道掀起這波沖刺港股熱潮的背后,既有A股監管政策收緊的“推力”,也有港股市場開放包容的“拉力”。A股市場近年來提高了對擬上市企業的財務門檻,以創業板為例,新規中將凈利潤門檻提升至兩年合計1億元,且最近一年不少于6000萬元,對于仍處于研發密集期、利潤尚未穩定的機器人企業而言,沖擊A股難度顯著增加。
港股在盈利要求上相對靈活,尤其科技和創新板塊允許尚未盈利的企業上市,更看重成長性和技術前景,這為大量仍在“燒錢”階段、急需資金擴大研發和市場投入的機器人企業提供了理想的融資通道。
當前機器人產業正處于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關鍵期,優質企業赴港上市可能形成了良性循環——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升級,技術升級吸引資本關注,這種正反饋機制正逐步將港股打造成機器人產業的新興聚集地。
完全可以這樣說,2025年的機器人行業,正上演著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上市沖刺戰。相對機器人企業在港股火熱長隊,A股市場節奏相對平緩,A股更側重企業盈利穩定性與行業龍頭地位,適合已規?;钠髽I。
但機器人在A股也有所作為,??禉C器人正沖刺A股上市,其在國內工業物流場景的實力,有目共睹;節卡機器人仍在科創板問詢階段耐心等待,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上,節卡顯著領先,作為協作機器人“三杰”之一,2023年以4681臺銷量實現全球市占率8.2%,國內達23%,穩居第一梯隊;遨博雖被曝啟動上市計劃、由華泰聯合證券輔導,但尚未遞表……
其實,機器人上市沖刺熱潮中,不只是機器人整機公司,而是全產業鏈掀起了上市風口,二級市場上,本體之外產業鏈亦獲得重視,特別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比商兆威機電是一體化微型傳動與驅動系統龍頭,國內市場份額3.9%,全球市場第四,還有仙工智能機器人“大腦”,連續兩年居機器人控制器全球銷量第一,2024年市占率23.6%,再有樂動機器人視覺感知技術……
在我國良好產業生態和政策支持下,一條涵蓋核心部件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的機器人全產業鏈加速聚集,日漸清晰。
機器人領域,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從港股扎堆到A股預熱,預示著機器人產業正加速邁入資本驅動的新階段,同時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波上市沖刺潮,究竟是技術成熟與模式驗證引領的風向標,還是資本焦慮倒逼的“搶灘登陸”?
上市,對于機器人公司,當然是大好事,許多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籌資,都有宏大的計劃。從招投說明書上可概況為這么幾點:強研發,增產能,上規模,走海外,也就是說,募資將主要用于全球技術研發與產品拓展,完善產業鏈布局,借助港股平臺,有選擇性地開展全球戰略合作、投資及并購。
極智嘉開啟了實現資本與技術雙輪驅動的新起點,上市凈募27.1億港元,投入研發是重點,雖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倉儲履約AMR解決方案提供商,但在全球倉儲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市場,其份額僅為1%。
遞表的浙江翼菲智能計劃將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用于機器人技術開發、生產線開發及產能建設、海外業務網絡發展、供應鏈上下游投資及補充營運資金。而斯坦德機器人計劃將上市融資擴大研發投入,加速具身智能技術迭代。而仙工智能借助上市募集資金,投入尖端AGI(通用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技術研發,深化控制器與機器人產品的智能化升級,同時通過投資并購完善機器人產業鏈布局。
借助港股出海,是大部分機器人企業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全球機器人市場增量空間可觀,我國企業出海成為必然,多數機器人企業天生具有全球化基因,如越疆機器人、極智嘉等,其業務布局本就覆蓋國際市場。
在香港上市,不僅有助于融資,更通過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對接全球供應鏈、吸引國際客戶,進一步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為未來全球化運營夯實基礎。尤其是強化在歐美、澳洲等成熟市場的布局,通過香港這個國際化的金融窗口,企業可以更方便地對接全球產業鏈、吸引海外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為未來的跨國經營奠定基礎。
港股市場匯聚了全球資金,通過滬深港通機制能夠吸引內地投資者,同時連接國際資本,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品牌國際化的有力背書。比如極智嘉已成中國科技出海的“新名片”,“中國科技全球突破”的代表之一,是少數能在高端歐美市場占據領導地位的中國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使其錦上添花。
極智嘉2024年全球倉儲履約AMR細分賽道市占率9.0%,全球第一,包括63家財富500強企業,海外收入占比超70%,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和客戶復購率均處于高位,覆蓋超40個國家和地區。高效交付的本地化運營體系,最終轉化為更強的客戶黏性與復購動能,未來港交所的國際資本樞紐地位將更助力其全球化規模。
選擇“A+H”股的石頭科技、埃斯頓,有因現階段A股再融資難度較大,希望借港股補充融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依托其國際資本樞紐地位加速全球化布局,因為它們均以國際化為核心增長引擎。許多企業將海外視為企業發展的第三曲線,但文化差異、政策壁壘與供應鏈斷點等阻力不容忽視。
這波沖刺上市潮形成的原因除了以上的正向目的,也包括部分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希望上市拓展融資渠道,以解燃眉這急。機器人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研發投入(頭部企業研發費率普遍達20%-50%)、商業化周期長的特點,目前多數機器人企業尚未盈利。
2019年以來,隨著工廠無人化作業需求的爆發,機器人行業迎來一輪融資熱潮,相繼拿到了大額融資,成為資本的寵兒。不少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已在一級市場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抵達D輪、E輪的融資深水區,從融資數據來看,過去兩年,資本對移動機器人的關注度明顯出現下滑。
任何行業登上“聚光燈”舞臺,都有其時代的必然,同樣也會具有周期性。不少企業在2023年之后融資進度停滯不前,極智嘉進行過11輪融資,自2016年起每年至少融資一輪, 最后一輪是在2022年完成,此后未再融資。
凱樂士及其前身已進行了6輪融資,在2022年進行E輪融資后未再融資。云跡科技、樂動機器人、臥安機器人等企業在近2年內都未曾迎來新的融資進展,更別說獲得大額融資了。
在一級市場融資遇冷、現金流緊張、經營壓力倍增的境遇下,許多企業急需在二級市場尋求出路,而來自港股市場的利好政策信號,恰好適應了這一需求。
不錯,前些年一級市場接連不斷的融資為機器人公司的研發投入、業務拓展提供動力,但眾多投資機構的入股也帶來股份回購的風險,說明了行業在資本耐心耗盡前的殘酷現實。
這也成為了此次鎂伽科技沖刺上市的重要動力之一。鎂伽科技據招股書透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賬面負債分別達到3.48億元、3.07億元和3.09億元,分別占各相應年度年內虧損的45.8%、41.3%及39.6%。若公司遲遲無法完成上市,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將是鎂伽科技無法回避的重要發展壓力
而成立十年、歷經11輪融資的宇樹,若無法及時IPO回籠資金,不僅早期基金清算壓力驟增,更將嚴重削弱其后續融資能力。
不少企業都在招股書中披露了相關上市的對賭協議,若不能再規定期間內完成上市的沖刺,原有投資人將對優先股進行贖回,加上部分早期投資者渴望退出兌現投資回報,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不得不沖刺上市。
總之,機器人企業急于尋求港股上市背后,與近年在一級市場的融資步伐已經放緩有關,也與投資者急于兌現有關,即便是后期入場的投資者,也在博弈時間窗口——他們押注高估值,圖的是上市后更快的流動性變現,規避早期股東漫長的鎖定期。
所以,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搶灘港股,布局A股,核心就是應對基金清算壓力的生存選擇,更是資本在技術長周期與退出短周期矛盾中的妥協。前幾年資本的“熱錢”還是拿的太快,造成企業現在的困境。
長期來看,資本市場的耐心總會被環境的風吹草動消磨掉。機器人行業曾經風光無量,不少企業踩中風口,大額融資“拿到手軟”,但如今都面臨行業日漸內卷、資本關注度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增加的挑戰,大部分資金被具身、人形機器人賽道吸走的現實,到了必須拓展融資渠道的時候。
這證明了當行業從“概念憧憬” 轉向 “價值驗證”,資本更傾向于將資源集中到已展現商業化潛力的頭部企業,這些企業經過多輪打磨,技術壁壘和產品成熟度相對更高。
靠PPT敘事圈來的錢遲早會燒光,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還是要看產品夠不夠硬,看市場用戶愿不愿意買單。然而,機器人企業,在業績高速增長的同時,依然保持高研發投入以夯實自己的技術領先地位,這都需要真金白銀。
一家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融資歷程和估值體現了資本視角的稀缺性確認,當前機器人產業的稀缺性核心在于商業化的確定性。目前的問題是,眾多的機器人企業仍在商業化探索期、甚至更早尚在故事期,已完成了全球大規模落地、收入規模領先和經營質量的連年提升的不多,而只有這樣的企業融資節奏才能非常順暢,也反映了二級投資者對行業龍頭的預期及賽道長期價值認可。
如果企業在一級市場拿不到融資又持續虧損,這種狀態不可持續,尋求二級市場上市成為必須選擇的道路,目前沖刺港股是給投資者創造退出的機會并給企業“補血”的重要契點。
更讓人糾心的是現金流,包括已上市的還未上市的企業,都不樂觀。從2022年至2024年,極智嘉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逐年減少,截至今年4月末,極智嘉流動負債總額98.3億元,高于流動資產總值32.1億元;凱樂士2024年年末流動負債總額也高于流動資產總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從2022年年末的1.9億元減少至2024年年末的1.1億元。
2024年年末云跡科技和鎂伽科技也出現了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的情況,且2024年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都低于前兩年,臥安機器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由2022年年末的1.45億元減少至2024年年末的0.6億元。
因此,機器人企業密集IPO,本質上是一場圍繞產業窗口期的生死競速,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博弈中,在資本周期與生存壓力雙重倒逼下,創業方與投資方直言“現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來”。
沖刺IPO,對機器人企業來說,是一場與時間的豪賭,資本以高估值押注上市溢價,企業則必須在有限窗口期內完成上市,否則將直面估值崩塌與股權稀釋的風險。
每個領域都有發展周期,每個周期內,公司的發展姿態都是不同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能錯過發展時機,一級市場融資紅利已進入調整期,而在港股沖刺上市成為穿越周期的核心動力。
不僅機器人掀起了遞表熱潮,就是新消費也形成了上市熱潮,本質也是“全球化布局”與“資本退出”的雙向奔赴——頭部企業借勢擴張海外,而VC/PE亟需解套。
二、經營狀況難言樂觀,走出困境尚需時日
從向港交所遞表申請的十幾家機器人企業來看,其綜合實力、行業地位及IPO成熟度不同。少數企業,綜合實力、行業地位及IPO成熟度強勁;大部分企業雖在垂直賽道有優勢、技術與研發扎實,但存在明顯短板;而少部分企業市場份額低、規模小,或依賴單一市場、盈利改善慢,技術與資本認可度弱。
梯度分化的背后,體現了行業在技術轉化效率、盈利模式可持續性、規?;芰Φ确矫娴摹袄Ь帧保彩菦Q定企業IPO成敗的關鍵。
從工業智能制造領域到家庭服務場景,從智能商用服務探索到物流倉儲智能化布局,眾多機器人企業在不同賽道上嶄露頭角,然而經營狀況難言樂觀,許多企業并未走過盈虧線。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受制于研發投入增加、銷售與售后成本提升、應收貨款回流緩慢等原因,不少機器人企業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向港交所遞交申請12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中,僅石頭科技、兆威機電在2024年實現盈利,其余10家均處于虧損狀態,還有9家公司連續3年虧損。
作為ToB機器人商業化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并在港股機器人板塊具有相當的稀缺價值的極智嘉,正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核心基礎設施、全球最大的倉儲履約AMR解決方案提供商,2021至2024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45%,遠高于行業增長,市場占有率達9%。
2021年至2024年,極智嘉的訂單量從15.9億元提升至31.4億元,幾乎翻了一倍;毛利從0.8億元大幅提升至8.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8.5%;2024年的整體毛利率提升至34.8%,但還是虧損,雖然虧損率已連續四年大幅收窄,有望進入盈利拐點。
目前,極智嘉呈現出“高規模、高增長、低虧損”的財務狀態,正是部分機器人行業細分龍頭的寫照。仙工智能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5.7%,不可謂不高,但也持續虧損,3年虧損1.2億元;凱樂士過去3年收入持續增長,但在3年時間內虧損了6.3億元。
不僅是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龍頭臥安機器人,2022-2024年營收從2.75億增至6.10億,凈虧損從8698.3萬降至307.4萬,大幅收窄,但還是沒有扭虧;沒有跨越盈虧線。
就是盈利的企業,2024年增長也不如預期,石頭科技營收規模從66.11億增到119.18億,累計增80.3%,但凈利潤降至19.77億,降幅3.6%,增收不增利;更別說埃斯頓,2024年營收僅微增3.3%,虧損8.18億,疊加高負債和現金流惡化,面臨較大上市障礙。
因此在新募資金難、經營壓力較大的現階段,機器人行業的內卷,“增收不增量,增量不增利”等有違良性市場的經營邏輯,在時刻提醒企業回歸經營本質,鍛煉自身的造血能力。
機器人行業作為硬科技行業,從實驗室原型到大規模商業落地,是一條公認的“死亡谷”,商業化之難,核心在于需要同時跨越技術可行、產品可靠、成本可控、市場買單四重關卡,任何一環的短板都可能導致失敗。
高昂的研發與制造成本,讓許多明星機器人公司倒在量產或盈利前夕,或者仍在遙望商業化成功的大門,還未完成從1到100的飛躍。
業內一些企業在發展早期就簽訂很多項目合同,甚至包括一些低毛利、要求較為苛刻的項目,后續發現無法消化這些項目,公司產品迭代、融資都遇到困境。因此,機器人產業鏈企業要有每一個市場,不是看能不能打得贏,而是要看要花多長時間能成為當地市場的No.1。
當資本退潮時,機器人企業的突圍顯示出行業已從“為夢想融資”滑向“為生存上市”,一場圍繞技術商業化效率的終極賽跑,就此開始,能把技術做進產品里、靠產品掙到錢,還能把錢再變成技術進步的企業或許才能笑到最后。
不難看出這些ToB業務的機器人企業存在的整體共性,即是暫未實現盈利。對于部分賽道,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投入高企且尚未實現規?;@些企業多數收入規模小,且持續產生虧損。一些尚未經歷練的天才公司,還沒完成從0到1的主線任務。
這也是行業屬性使然,一定體量的To B類機器人企業,乃至ToB類硬科技企業,這些公司歷史虧損,的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全球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的獨特性和發展階段的周期性??梢赃@樣說,如果一個創新企業沒有活10年,是不能證明其已經擺脫了生死線。
波士頓動力十年三易其主,谷歌、軟銀累計注資超5億美元,僅實現年銷300臺量級,直至轉型物流機器人Stretch方現轉機,但成本問題依舊制約其大規模普及,盈利也遙遙無期。
其實,中國機器人硬科技行業里,如今已同時實現大體量、全球領先且商業化成功的公司屈指可數,在ToB機器人賽道,這種標桿非常稀缺。極智嘉、海康機器人、海柔創新,大疆、石頭科技是公認的標桿,但其它大部分機器人板塊還在奮力翻越規模化和商業化這兩座大山。
即便是上了市,也不是上岸,機器人企業還面臨行業高速發展與競爭白熱化的關鍵轉折點,其依舊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份額波動以及短期盈利承壓等多重挑戰,如何找到破局的關鍵路徑,不僅是其邁向“商業成功”的核心命題,更是其能否在工業物流智能化的黃金時代確立長期統治力的核心考驗。
2023年中國移動機器人市場AMR銷量同比幾近翻倍,但受下游行業市場不振影響,2024年增速下降至10.64%。202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處于去庫存和行業淘汰賽的關鍵階段,銷量同比微增3.9%,整體價格持續下行,2025年第一季度價格還在下行。
價格戰反映在工業機器人廠商的毛利率上。埃斯頓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32.9%下滑至2024年的28.3%,該公司招股書表示,國內業務毛利率下滑較為明顯,主要原因包括為吸引重要客戶而實施價格調整。
業界權威人士認為,當一個公司年度出貨量超過5萬臺時,不僅意味著成本空間的下降,也意味著行業對解決方案的認可度迎來巨大變化;當10個項目中只有有3個項目開始用機器人,那整個市場的拐點就到來了。
目前來說,這個拐點越來越清晰,但達到年出貨5萬臺的企業還不太多,2024年機器人出貨量突破萬臺的屈指可數,僅有4家機器人企業機器人產品銷量在萬臺以上,它們分別是石頭科技、樂動機器人和臥安機器人。而極智2020年銷量就破萬臺嘉,第二個萬臺機器人只用了一年時間。
機器人領域都進入充分競爭賽道,不論是移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這些賽道都不算特別新興的賽道,市場化程度日趨充分,企業都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
雖然有機構預測,機器人產業2024年至2029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0.6%,到2029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85億元,但隨著行業規模的持續擴張,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倉儲AMR、工業機人等領域,比如廣和通2023年成立機器人產品線,2024年即推出全自動割草機器人并開始交付,因此,整個行業持續面臨著降價風險的持續沖擊。
截至2025提4月23日,我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增加44.7%至7.44萬家,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88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僧多飯少的現象依然存在。
雖然參與機器人的企業較多,但存在格局是比較分散的,2024年全球AMR解決方案市場前四大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僅23.5%;2024年全球有超3000家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前5家的市占率合計僅28.7%。
同時,部分占前的企業高度依賴大客戶,極智嘉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戶的收入貢獻占當年總營收的比例分別達到30.8%、45.3%和42.1%,而大客戶往往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工業搬運AMR解決方案毛利率降幅較大,從18.4%下滑至12.1%,除了工業物流領域競爭激烈,還有對大客戶定價能力較弱,尤其是鋰電池、新能源行業。
頭部效應下的規?;芰?、客戶資源和產業鏈話語權,能為資本帶來更確定的回報預期,這種“強者恒強” 的融資格局,不僅加速頭部企業的技術迭代與市場擴張,也在無形中拉大了與中小玩家的差距。
202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處于去庫存和行業淘汰賽的關鍵階段,銷量同比微增3.9%,上市熱潮,依然難掩行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從細分賽道來說,每一賽道目前都存在企業獲得大額融資的難度加大,訂單少、盈利難等問題凸顯,推動行業進入分化加劇的洗牌期。
如果不快速突圍,生存環境將變得極其苛刻,國內的制造巨頭正在參與其中,杭叉集團旗下子公司杭叉智能以近40億元的天價,拿下移動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明星國自機器人99.23%的股份,這種"技術+制造+渠道"的組合,將為杭叉集團在智能物流領域的布局提供強勁動力,同時也為國自機器人的技術商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也加大的行業的競爭激烈,企業盈利壓力進一步凸顯。
工業機器人受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制約,中低端市場陷入價格戰泥潭;服務機器人因場景碎片化難以規?;?,技術成熟度不足導致應用“雞肋感”,整體來說,行業大多數企業面臨尚未盈利、壁壘松動及競爭加劇等現實挑戰,這既關乎行業整體經營表現,更牽動其發展根基。
對于企業來說,高估值是柄雙刃劍,宇樹120億、智元150億的光環下,是技術轉化不及預期的巨大鴻溝,當二級市場承接這些泡沫,估值崩塌的風險正在累積。
機器人行業不僅面臨來自AutoStore、Symbotic等國際競爭對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也面對國內同行的崛起,資本的助力或將進一步加劇行業競爭態勢,企業在這場國內外對手環伺的競爭中找到破局之道,將直接關系到其未來能否持續保持在全球領域的領先地位。
拓展應用新場景成為機器人企業的必修課。以云跡為例,目前在酒店配送領域已經可以看見市場天花板,該領域的主要玩家都在拓展新場景;比如,極智嘉在廬江建有重載揀選機器人、高速揀選機器人的唯一生產基地。
總之,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獲得驗證,需要較長的時間,如何應對價格下滑帶來的利潤空間壓縮,如何優化成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不僅考驗著創業者的經營智慧,也將對其經營表現產生重大影響。
機器人企業扎堆港股的A面,是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B面則是行業內部的同質化焦慮,不要陷入上市首日即破發,而要走出“資本助推-規模擴張-估值透支”的惡性循環。
機器人企業扎堆上市,是行業特性與企業發展階段共同作用的結果,港股成為主流選擇,本質是為“未盈利但需大錢”的行業現狀提供了關鍵融資通道。但當“上市本身”異化為比“技術創新與產品落地”更緊迫的目標時,資本的短期逐利性是否正在透支行業的未來根基?機器人資本狂潮的本質是什么?需要業界有清醒的認識。
上市狂歡背后,同質化競爭與盈利模型脆弱性已拉響警報,二級市場的超高估值能否被業績消化?“流量故事”如何能講扎實?登陸港交所,在資本的助力下,能否持續發揮技術的領先性,穩住市場份額,并鞏固在行業的領先地位,要使資本熱潮不與產業實質錯位,還要延續企業產業戰略定心,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上市只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拉開帷幕,更復雜的命題浮現,資本彈藥充足之后,如何將短期融資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這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的生存,更映射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全球經濟重構中的戰略定位。
結語:行業正加速走向洗牌,而企業則在技術突圍與盈利平衡間艱難抉擇,當前機器人產業資本狂歡下的深層悖論是,機器人廠商要做出一個產品相對簡單,但要打磨好產品則需要長時間積累。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